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会盛况,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结合学习工作实际,畅谈新的体会。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锚定航向、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加快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贡献宁师力量。
校党委书记 林清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必将进一步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学校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部署,聚焦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目标,围绕福建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编制好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八个一流”改革计划,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产业学院、订单班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百名博士服务团”、科技创新团队等密切服务社会机制,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事处处长 龚梓兵: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准确研判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高质量完成学校“十五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编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蓝图细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实现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教务处处长 应少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将学习全会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将全会精神贯彻到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中,贯彻到人才培养中。要优化本科专业设置,使其与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科研处处长 陈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度,为高校科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全会提出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要求,与我校长期坚持的“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办学理念高度契合,为我校科研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聚焦区域特色,在精准服务地方发展中打造科研新优势;深化机制改革,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寻求新突破;强化育人功能,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展现新作为。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赖建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等重要部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认真谋划好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兼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面向“十五五”,学校将实施“提质扩容创一流”计划,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质量保障为基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硕士学位点布局,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研究生处副处长 谢丹华: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决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与务实举措:筑牢育人根基,将立德树人贯穿招生培养全过程,确保正确办学方向;优化治理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治理效能;服务国家需求,对接重大战略优化布局,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科教产教融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将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阮少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专章部署,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目标,为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地方高校院系,学院围绕生物与医药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将科研平台紧密对接地方生物资源特色,积极开展太子参、畲药资源等生物医药产业的种质资源挖掘创新、GAP生产、药理药效研究。同时,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科的科研链-人才链-专业链-产业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和人才支撑,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健康为民的初心!
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毛茂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部署为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加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领域的建设。通过硕士点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等抓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实际行动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王楠楠:作为党建引领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经管学院将紧扣二十届四中全会“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转化为学院发展实效。以新质生产力需求为导向,把育人成效作为核心检验标准,将“新型工业化”“数字中国”战略需求融入“数智经管”教学。深挖闽台合作资源适配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与地方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与家国情怀。科研上强化有组织攻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成果转化,以经管学科特色赋能区域发展,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 吴立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将锚定学校“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传承和弘扬“闽东之光”,深化畲族文化研究,助力闽东文化传承和创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夯实应用型一流学科建设根基,构建“师范与应用并重、数字与文化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贡献智慧与力量。
医学院院长 魏鼎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要求医学院必须以高质量教育赋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我们将把医学教育改革与区域健康需求深度融合,加强药学、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教学与基层医疗需求对接,着力培养扎根宁德、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聚焦闽东特色疾病防治、老年医学等重点领域,联合地方医院共建科研创新平台,攻关基层诊疗中的技术难点,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让医学教育在服务地方健康事业中彰显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基层卫生健康根基。
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蔡波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部署,令我们倍感振奋、深受启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明晰“做优师范”思路,加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发展赋能。
海洋学院副院长 郑世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作为战略任务,为地方高校海洋学科发展锚定了航向。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理念,把学科建设与宁德“水产大市”的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为地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推动闽东水产产业向“优质高效”跨越。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院长 黄仁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写入规划建议,提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催生新质生产力,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凸显高校在强国复兴中的策源地位。我们将紧抓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与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需求,把成果写进生产线,把论文写在山河里,把课程思政融入每一次课堂,打造“科研-教学-产业”贯通育人新范式;依托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联合攻关平台,让学生在真场景、真问题中淬炼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新工科人才,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用实际行动共同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考卷。
体育学院副院长 李进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发展擘画蓝图,为高等教育与体育事业协同发展锚定方向。作为地方高校体育院系将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精准对接需求,在做优做强现有体育教育、休闲体育专业基础上,积极申办体能训练专业,构建“师范筑基、应用赋能”的专业集群,为宁德体育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游天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我们的专业使命息息相关。要将全会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品牌观,强调诚信经营与社会责任。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聚焦扩大内需、品牌强国、数字营销新趋势等关键领域,加强理论创新与案例研究,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贡献专业智慧,努力培养懂中国市场、怀报国之志、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经管人才。
旅游管理学院党委组织员 邱文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为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闽东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研究、挖掘闽东的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用行动践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将闽东之光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詹有贵: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会议精神,系统挖掘科学阐释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论和重大实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数理学院物理学专业学生 肖琳欣:作为一名大四师范生,我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全会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为我们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指明了方向。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我们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选择。在实习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合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情操。我们要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锤炼师德修养,提升教学能力,坚定投身基础教育的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教育情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民教师,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 吴莉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为一名生物专业师范生,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生物科技作为加强原始创新的重要赛道,其发展根基必须深植于基础教育阶段,而我们既是科技创新的潜在参与者,更是创新人才的培育者,肩负双重使命。我们当以“国之大者”的自觉紧扣时代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积极投身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的科研实践。未来执教后,更要将国家战略导向转化为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以启发式教学点燃学生科学探索热情,把科技自立自强的种子厚植于青少年心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雷金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全会所擘画的宏伟蓝图,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将要投身其中、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不能只做国家发展的旁观者,而要做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我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意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让青春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学生 王冰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清晰的宏伟蓝图,令我倍感振奋,更觉使命如磐。作为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汽车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关键领域。全会提出“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部署,与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我们的专业学习立起了明确航标。未来,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汽车构造、动力电池技术等核心课程,扎实锤炼专业本领。主动响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号召,聚焦新能源汽车能效提升等关键方向钻研探索,努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破解技术难题的创新成果,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