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专栏
我校积极打造“三全育人”特色品牌,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3/07/11 作者: 文/图 编辑:吴鉴  校对:林秀椿  点击数:

近年来,我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统筹谋划、协同联动、抓住关键,形成较为系统的“三全育人”制度体系和制度落实机制,着力打造品牌,构建具有宁师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特色主题活动

充分挖掘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留下的宝贵精神和思想财富,特别是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六次到校、两次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的资源优势,创新性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学习青年习近平、树立正确成才观”等品牌活动,编印《习近平早期思想初探》《学习<摆脱贫困>导读》《习近平在宁德故事》等校本教材,将习近平在宁德故事融入思政课。“学习《摆脱贫困》构建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习青年习近平,树立正确成才观”实践教育活动入选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组织思政课教师分专题、成系列开展集体备课,推进新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覆盖大学生、青年干部、青年教师等三类群体。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轻骑兵,深入各二级学院团组织中为青年学子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承办省教育系统青年学生百人宣讲团“滴水穿石之路”主题线路研学宣讲活动,追寻领袖足迹、汲取信仰力量。发挥校关工委“五老”育人作用,组织开展“弘扬闽东之光、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教育活动,校关工委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福建省“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







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做法

疫情防控期间,形成了“领导在身边、组织在身边、关爱在身边”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大政工队伍冲锋在抗疫斗争的最前线,与学生吃住在校园,想方设法为学生离校参加教师招考、研究生考试等进行温馨送考。组织帮助语言与文化学院学生的爱心大接力,校园趋同管理、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等举措让学生倍感尊重和温暖。开展动起来、美起来、乐起来、暖起来、忙起来“五个起来”活动,丰富了疫情期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纾解了学生紧张情绪。






推进党建“双创”,构建“1314”组织育人协同体系

将组织建设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将“菜单式”管理模式引入党建工作,建立了“1314”组织育人协同体系,即建立一个“菜单式”组织育人项目平台、推进组织育人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打造一个组织育人共同体,推动组织育人项目化、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育与艺术学院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通过顶岗支教形式,将党支部建在贫困村上,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教育扶贫的新路子。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党建案例入选“福建省新时代党建品牌、优秀案例”,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项目获省级一、二等奖。




践行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围绕青春扶贫、教育扶贫、科技兴农每年组织300多支队伍3000余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后山夜校、绿点环保协会、“学陶师陶”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社团。志愿服务项目《“天生我才”大龄自闭症青年就业支持》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学校多次获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

创办于1987年的“后山夜校”致力于义务支教的志愿服务社团,1988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学校作报告,会上习近平表扬了我校学生自发组织的后山夜校。三十多年来先后有137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培训学员34200多人次,授课时数达到12600多课时,该社团获得全国优秀社团、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坚持以文化人,弘扬传播“闽东之光”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切期望,建设“闽东之光”校园文化工程,成立闽东之光研究院。建成闽东之光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参观学习,面向社会开放接待,累计接待人数4万余人次。传承保护闽东畲族文化,开设全国首个畲族歌言传唱班,编辑出版《凤凰锵锵杜鹃红》等畲族红色文化书籍,成立全省首个畲族舞蹈班,原创畲族舞蹈《藤牌魂》、《畲带情》等在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上多次获奖,“畲族歌舞”入选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挖掘传承畲族文化》获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连续举办十一届红色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创作声乐套曲《百丈英风》组歌,歌颂闽东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地方志研究,整理完成《四库全书闽东卷》共计12册300多万字。将闽东各县市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建设“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小品雕塑,蓝田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福船”等项目,成为传播“闽东之光”的重要载体。




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塑造青年学生健全人格

开展“5·25”心理健康月等活动150多场次,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利用瑞格心理系统不断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动态做好“一生一档”,推动心理危机干预规范化信息化精准化。近年来接待心理咨询师生800多人次,及时有效化解师生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与宁德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医校合作协议,实现诊疗“绿色通道”,实现校医优势互补。加入福建省高校心理联盟,不定期开展心理案例研讨,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以项目为抓手,总结推广思政工作经验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课程育人成效。2019年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工作,目前每个专业均已完成至少建成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目标。共获批省级“课程思政”项目6项,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86项。

总结推广我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经验,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获批省级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10项。2020年启动校级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目前共立项3批次39项。



强化引育并举,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按比例配齐建强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落实工作补贴和教学补贴,在组织、干部、编制、职称、待遇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和实践锻炼,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连续举办三期政工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班,推动团队的跨越组合,建立话题探讨交流,建立健全了新人帮扶导师制度,成立了4个辅导员示范工作室,汇编了系列案例集,多项思政课题获得立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样板。一名教师获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教师”提名奖,一名教师获福建省最美高校辅导员。